發布時間:2025-09-23 07:39 文字大小: [ 大 中 小 ] 瀏覽次數:
太湖畔傳經典,一枝梅韻悠揚。作為發源于無錫、流行于蘇浙滬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錫劇承載著江南文化的基因密碼。記者獲悉,第十屆“全國優秀小戲小品展演”將于10月初落地無錫,為2025太湖文化藝術季暨第2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無錫分會場增添一抹亮色。這一國家級展演活動選擇無錫,與近年來我市在推動錫劇保護傳承、立法保障、院團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密不可分。
夯實根基 立法保障與人才培養并進
錫劇是華東地區三大劇種之一、江蘇省代表性劇種,流行于太湖流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,被譽為“太湖一枝梅”。作為江南文化的重要載體,錫劇歷經了百年沉淀,也經受著時代浪潮的沖擊。當前,如何重塑錫劇生態鏈,讓源于群眾的錫劇藝術在新時期重新擁抱大眾?無錫不斷尋找錫劇的“打開方式”。
“錫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保護傳承好錫劇是無錫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責任。”今年8月,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《無錫市錫劇保護傳承條例》(以下簡稱《條例》),《條例》通過人才培育、劇目創排、院團建設、傳播創新等一系列精準舉措,為錫劇藝術突破發展瓶頸、實現長效傳承提供堅實法治保障。
《條例》在我市近年來推出錫劇振興三年行動計劃、市屬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基礎上,進一步上升到地方立法,把加強錫劇演出場地建設、促進精品劇目創作、激發錫劇院團活力、探索“錫劇+”融合發展等要求寫入條文,為錫劇保護傳承提供長久的法治保障。同時,《條例》還總結了我市錫劇保護傳承的經驗做法,將其固化到相關條文之中。
人才是錫劇保護傳承與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。為此,《條例》針對青年人才、領軍人才、演職人員、代表性傳承人等不同類型人才的培育需求做出規定。其中明確需制定并實施覆蓋編劇、表演等全領域的錫劇青年人才專項培養計劃,致力于打造一支專業能力過硬、層次結構科學合理的優秀青年演職員隊伍。
青年錫劇演員李夢恒對此深有感觸。去年,她通過人才引進政策加入市文藝院團傳習中心,今年,她參加了中共中央、國務院春節團拜會和總臺元宵晚會無錫分會場演出。“當我們得知,我市正通過立法來確定‘建立人才庫’‘為青年搭建成長舞臺’等內容時,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就更篤定了。”李夢恒說。
激發活力 院團改革與創新表達并行
9月13日、14日,無錫市錫劇院攜經典錫劇《珍珠塔》首度造訪安徽安慶,亮相“誰料二十正風華”再芬黃梅二十周年院慶系列活動,在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大劇院連演2場,場場滿座。古稀之年的小王彬彬唱腔中氣十足、表演行云流水,令安徽戲迷由衷敬佩。無錫市錫劇院老中青幾代同臺,陣容靚麗、行當齊整,展示了錫劇發源地的實力。“《珍珠塔》常演常新,院團改革、《條例》的出臺激發了演員們的創作熱情。”市錫劇院院長蔡瑜告訴記者,這些年,該院創排、移植、復排各類劇目50余部,入選國家藝術基金6次,獲得獎項榮譽超百項。
其實,《條例》的出臺,是無錫圍繞錫劇保護傳承系列改革工作的集中體現。早在《錫劇振興三年行動計劃(2022—2024年)》發布時,無錫就已提出了多種刀刃向內的改革方案,從基礎設施、精品創作、人才引培、普及推廣等10個方面,完善支撐和保障錫劇藝術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。依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、文化藝術項目扶持獎勵辦法、“百匠千品”非遺傳承創新工程等,健全錫劇藝術生產項目化運行機制。特別是薪酬體系改革的推行,變“平均主義”為“多演多得、能者優酬”,演出收入向業務骨干和一線演員傾斜,全院人均薪酬增長5%。
國有院團深化改革,民營院團也迎來春天。惠山區錫劇藝術傳承中心負責人孫錫琴感慨:“《條例》明確民營院團從業人員在研習培訓、職稱評審等方面與國有院團享受同等待遇,這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。”該中心創排的《追夢路上》榮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優秀劇目獎,主創代表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。“這是錫劇藝術在國家頂級賽事中的至高榮譽。”孫錫琴自豪地說。
拓展空間 從劇場舞臺走向“生態融合”
從錫劇藝術中心的常態化精品劇目演出,到江蘇大劇院的重磅劇目獻禮展演;從玉祁戲碼頭的送戲下鄉活動到歐洲舞臺的文化交流,錫劇的生存發展空間不斷拓展。今年6月,借中國大運河文化江蘇周活動契機,錫劇走出國門,在比利時和克羅地亞精彩亮相。在布魯塞爾藝術山廣場,李夢恒身著華美戲服,揮舞水袖,深情唱起《梁祝·樓臺會》。她婉轉的唱腔韻味十足,將錫劇藝術之美傳播到海外。
隨著時代發展,對錫劇藝術的保護不僅是舞臺藝術的存續,更應是文化生態的重構。無錫通過立法推動“錫劇+”跨界融合,激活傳統文化的現代生命力。《條例》明確,積極推動錫劇相關文化設施建設,支持打造錫劇紀念館、藝術館,充分發揮其在文物收藏展示、文化傳播交流、藝術活態傳承等方面的功能;探索“錫劇+生態”融合路徑,推動錫劇演出與當地真山真水、古鎮公園等自然人文景觀相結合,同時加強古戲臺的保護與活化利用。
錫劇發源于民間,根植于鄉土,錫劇藝術的傳承普及也需要從劇場走向更廣闊的舞臺,融入社會生活各領域,實現持續破圈、出彩。《條例》明確了錫劇傳播路徑:推進錫劇進校園,通過建設錫劇特色傳承學校、推廣“小錫班”“錫劇社團”等模式,支持中小學校將錫劇納入音樂課程與藝術類展演項目,組織開展錫劇研學活動,從青少年群體入手培育傳承土壤;推動錫劇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,鼓勵錫劇與影視、動漫、游戲等現代文化業態跨界合作,開發具有錫劇文化特色的場景與產品,支持打造錫劇主題旅游線路,鼓勵探索沉浸式、實景式錫劇演出。
“《條例》的制定,直指投入保障、人才培養、劇目創排、發展創新等錫劇保護傳承的痛點難點,為錫劇保護傳承提供長久的法治保障,讓我們更有底氣地推進錫劇事業高質量發展。”無錫市文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該局正在編制新一輪錫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,重點探索科技賦能舞臺美學、年輕化內容創作、數字化運營生態和跨界傳播矩陣。“未來,我們還將嘗試AR技術互動、戲服盲盒、戲曲妝容體驗課等,吸引年輕群體參與。”該負責人表示。
來源:無錫日報
當前位置: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