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5-11-23 02:50 文字大小: [ 大 中 小 ] 瀏覽次數:
城市管理進社區已歷經千日實踐,依靠社區、融入社區、服務社區、保障社區——
走近“家門口”,精繡凈美幸福景
307名城管執法人員、1433名城管協管人員進駐761個社區,已接辦處置熱點難點問題5.5萬余件——這是城市管理進社區工作的最新數據。從2022年啟動至今,無錫城管系統以強有力的融入之功,推動規范化、常態化舉措迭代,融進市井與煙火,走進鄰里故事與日常生活。
一千多名城管人員已扎根社區一千多日,且會同多個部門建立協同共治機制,正推動大多數城市管理問題在“家門口”就近解決。這是無錫推進精細化管理過程中的“精繡之舉”,走近“家門口”、契合真需求、解決真問題,合力精繡凈美幸福景。
進社區,直面“最后一公里”
秋日的早晨,梁溪區尤渡苑小區里桂花飄香。家住小區三期88號樓的馮阿姨下樓后徑直走向不遠處的分類垃圾收集車,像往常一樣將兩包垃圾分別投入廚余垃圾箱和其他垃圾箱內,然后送孫女去上學。她說:“這兩年,城管隊員和社區干部一起解決了不少小區里的實際問題,最典型的要數垃圾分類收集、電動自行車有序停放和充電、暢通樓道等,我們這個安置房小區的環境越來越好,宜居指數不輸周邊的高檔商品房小區。”
停車難、侵占公共空間……解決好社區里的“家務事”正是城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何不讓“城市大管家”進小區,和“居民當家人”一起共商對策、共解難題?
民有呼,政有應。按照市委、市政府決策部署,無錫于2022年9月試點、同年10月全面推行城市管理進社區工作,并于2023年納入市委、市政府重點工作目標任務和重點督辦事項。工作方式采取“1+N”(1名城管/綜合執法隊員+N名城管協管隊員)掛鉤進駐模式,通過進駐社區的城管隊伍,帶動各級城管部門支撐社區城管工作。市城管局先后編印了《“城管進社區”管理事項清單》《無錫市“城管進社區”工作指引(試行)》,推動熱點難點問題在基層化解,建立“群管群治”多方參與城市管理的格局。舉措實施后的第一個“365天”,城市管理進社區累計解決熱點難點問題2萬余件,12345市民熱線城管領域投訴問題數呈下降趨勢。
由于鄰避效應,尤渡苑三期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房難以落地,沒有一個居民愿意垃圾房建在自家門前。梁溪區城管局廣益中隊的1名執法人員和4名協管人員進駐尤渡社區后,看似無解的問題被提交到了“社區網格化精細治理協調議事會”上,城管隊員邀請社區干部、物管人員、居民代表集思廣益,大家另辟蹊徑提出不建收集房、改用收集車的方案,并被居民普遍接受。收集車每天早晚行駛到指定點位供居民們投放垃圾,非收集時段則駛回轉運站。
三年來的實踐表明,城管隊員在社區沉得越深、服務越用心,小區的和諧指數、宜居指數就越高。但社區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末梢,涉及方方面面,僅靠城管一家無法包打天下。2024年6月,根據市委黨建引領基層治理“紅梅領航”計劃,結合市政府物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行動要求,城管部門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城市管理進社區服務范圍,會同公安、生態環境、住建、市場監管、消防等六部門,以“因地制宜、資源共享、便民利民”為原則,依托小區黨群服務中心,初步建立輪班值守、快速處置等規范有效的站點運行工作機制——對輕微、單一執法事項,由各職能部門依據職責權限依法查處;對重大復雜、涉及多部門監管或執法的事項,及時會商研判;對居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定期開展聯合執法檢查,保障社區治理的實事辦實、好事辦好、難事辦妥,把居民“急難愁盼”化解在家門口。
“721”,柔如春風剛若秋霜
城市管理進社區帶來的不僅是工作機制的變化,更是服務理念的變化。
宜興市城南區域滄浦社區過去曾頻繁收到店家的投訴,目標直指在店鋪門口擺攤經營的流動攤販,他們不僅影響了店鋪的正常營業,還造成了交通擁堵、環境衛生臟亂差等問題,給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,也給社區的管理帶來了挑戰。進駐社區的城管隊員深入了解后,發現這些流動攤販多為滄浦家苑小區內一些生活有困難的居民。簡單地驅趕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,反而會激化矛盾。宜興市城管局城南中隊經過多次現場勘查和研究討論,最終確定在滄浦社區內規劃一個便民疏導點作為臨時經營點,明確了攤位數量、經營種類和經營時間。便民疏導點投入使用后,攤販占道經營、交通擁堵和環境衛生問題得到了有效改善,店家的正常營業也不再受到影響。
用情服務,不僅改變了基層工作中依賴末端處罰的“舊習慣”,還實現了服務前移、溝通在前,提升了群眾滿意度。城市管理進社區后,對于屬地普遍存在的機動車亂停放、占道擺攤、生活垃圾分類投放不規范等問題,及時了解群眾合理需求、與屬地溝通協調、積極對上爭取政策,通過新增停車位、設立疏導點、引入分類指導志愿者等舉措,努力從源頭上化解矛盾。
中海社區海雅錦園一期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房區域經過改建,煥新變身“海鄰”微空間,居民們在議事亭中講述生活中的大事小情,一系列微幸福項目順利協商落地,如增設休閑座椅、煥新非機動車入庫、增設高清攝像頭、修復樓棟外立面等。此外,城管部門牽頭其他單位還成功解決了沿街商鋪道路不平、小區內亂種植亂晾曬等25個環境問題,原來“惹人嫌”的垃圾房區域如今成了集民智、聚民心、解民憂的“便捷通道”。
市城管局負責人表示:“城市管理進社區融入基層治理,就是在空間上,把管理力量從城市‘主干道’延伸到居民‘家門口’;在關系上,把城管和居民從‘管理者與被管理者’轉變為共建美好家園的‘合作伙伴’;在方法上,把事后‘末端執法’變為事前‘溫情服務’與事中‘多元共治’。最終目的,就是讓城市不僅宏大舒展、美觀宜居,而且每一個社區的微觀單元都充滿煙火氣、秩序感和人情味。”
“721工作法”下,城市管理更包容審慎,柔性監管更精細暖心。各級城管部門堅持“疏堵結合、以疏為主”的管理思路,靈活運用說理教育、預先提醒、勸導示范等非強制性行政手段,幫助相對人積極預防、主動糾正違法行為,最大限度減少對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。
不過,有時候“講道理”難以打動“老頑固”,只有寬嚴相濟才能讓破解難題有保障。近期,錫山區城管執法人員在巡查中發現,有3個小區未按標準設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,物管單位在收到整改通知后拒不整改。區城管局在對他們進行處罰的同時,還對當事人進行了普法宣傳。
相比三年前,如今城市管理進社區并非赤手空拳,而是有著智慧化和大數據的加持。惠山區創新“4E”服務管理機制(效率、執行、參與、評價),通過市城市運管服平臺實現問題采集、處置、反饋全鏈條閉環,群眾滿意度提升至92%。市城管局進一步探索科技賦能的方式,在運管服城管平臺中研發“城管進社區”系統模塊,構建“市—市(縣)區—鎮街”三級城管網絡體系,實現城市管理問題“一網統管”。用智慧化手段提升問題解決的效能和精準度,讓無錫城管的“精微繡”穿好針、縫細線、織精圖。
向未來,主動識變應變求變
城市管理進社區體現的是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模式的轉變。隨之而來的是工作方法的精進,聯勤聯動機制不斷優化,多部門會商研判、聯合攻堅成為常態。錫山區構建的“1+6+N”聯勤聯動機制,聯合住建、公安、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“生命通道清障”“飛線充電整治”等專項行動,問題解決率達98%;濱湖區聚焦市容環境、消防安全、油煙排放等問題,通過多部門聯動,實現“一次檢查,多領域整改”,助力商戶經營環境安全有序;經開區執法監督局聯合公安、環保、燃氣、社區、物業等多部門對小區開展安全問題隱患排查整治。
另一方面,城市管理進社區既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,也提升了進駐隊員的業務協調、群眾工作、突發應急事件處置等基層工作能力。
城市管理融入基層治理已完成了首個“千日實踐”,平均每天為群眾解決身邊難題50余件。一幅幅和諧宜居的圖景告訴我們,城市管理進社區是構建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社會治理格局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三年的實踐已夯下堅實基礎。建設創新、宜居、美麗、韌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,離不開城市精細化管理。全市城管系統面向未來,目標堅定——堅持把城市管理進社區融入基層治理體系,通過黨建引領,靠前服務,不斷提升為民服務效能。
融入社區的城管力量不斷創新工作方法,如梁溪區構建“黨建+執法”融合機制,145名城管隊員進入社區“兩委”班子兼職,以組織“溫度”助力社區治理“熱度”;江陰市澄江街道天鶴社區積極實踐黨務、業務、服務“三務”融合,今年陸續推出了送綠進萬家、路燈補裝惠民工程、電梯專項監測與評估項目、全齡友好食堂等20項“民生套餐”,讓市民群眾能夠在一個平臺上輕松解決多種民生問題。
城市管理進社區還將不斷完善“智慧賦能”,持續深化運用無錫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,積極推廣應用人工智能技術,打造“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”的智慧指揮體系,推動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“一網統管”。
無錫市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,積極踐行人民城市理念,從服務升級、機制創新、共治共享三方面持續發力,堅持把解決群眾身邊“可視”“有感”的小事作為“城市管理進社區”的頭等大事,推動城市管理從“單向管理”向“多元共治”轉變,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夯實基礎,共同繪就和諧宜居的美好圖景。
來源:無錫日報
當前位置:













